面瘫又名口僻,多由于素体阴亏,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、血少、筋脉失养 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,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。
多由络脉空虚,感受风邪,使面部经筋失养,肌肉纵缓不收所致,其病位在面部经络与心肝脾胃,临床所见以实证为主,或见虚实兼见。
病因病机
本病多因汗出受风,劳累后面部着凉,以致外寒之邪乘虚而入,客于面部阳明经脉,络脉空虚,气血运行异常而出现口歪眼斜,外感风寒不解,入里化热而出现阳明郁热也是常见原因,此为实证,尚有素体气血亏虚,邪气乘虚而入导致阳明失畅,亦可发为此病。
面神经麻痹,面神经炎,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。
常口歪眼斜,不受年龄限制。
面神经麻痹主要选翳风穴。
辨证分型
一、风寒袭络:
突然眼睑闭合不全,伴恶风寒,发热,肢体拘谨,肌肉关节酸痛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浮紧,浮缓。
治法:祛风散寒,化痰通络。
方法:三百五虫汤:白芍20 白芷15 白附子6 僵蚕15 蝉蜕15 炒地龙15 全蝎10 蜈蚣2条(另包) 防风10 川芎10 钩藤20 黄芪30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,早晚分服,日一剂,蜈蚣放瓦上溶焦,研为细末,分两次用药冲服。
方中选防风、白芷、白附子、钩藤可以祛风散寒,疏风通络,活血和营,用“五虫”(即蜈蚣、全蝎、僵蚕、蝉蜕、地龙)取其性能走窜,搜风通络之功;用白芍、川芎养血活血祛风;黄芪益气扶正祛风,诸药相合,使邪去正复,风寒得除,经络得养,血脉流畅,面瘫乃愈。
1.风热袭络,突然眼睑闭合不全,伴口苦,咽干微渴,肢体肌肉酸楚,舌边尖微红,舌苔薄黄,脉浮数或弦数。
治法:疏风清热,活血通络。
方法:加味牵正散:全蝎7 白附子7 僵蚕7 蜈蚣2条 地龙7 当归10 白芍10 川芎10 防风10 钩藤10 连翘15 板蓝根15 大青叶15
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,曲风化痰通络,治头面之风,为君药;全蝎、白僵蚕、地龙祛风止痉,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,全蝎又善通络;蜈蚣、钩藤祛风通络,;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防风疏风通络,活血和营,取“治风先活血,血行风自灭”之意,连翘、板蓝根、大青叶清热祛湿解毒,以上诸药相配,药为经走头面经络,直达病所,使邪去正复。
针灸治疗
孙培荣、周左宇
合谷(双侧)、地仓、颊车(灸)、承浆
特殊说明:颊车透地仓;先针两侧,针4次后只针患侧。
倪海厦
先针对侧合谷,针健侧(能动的一边),再地仓透颊车、脸正了针承浆和人中固定
杨维杰
翳风、颧髎、后溪、阳陵泉、下关、太阳
特殊说明:针口歪眼斜点
丁永
强通刺血:
取穴:杨白,迎香,地仓,颊车,翳风,足三里的患侧,太阳(患侧,久病取双侧),大椎,尺泽双侧,面瘫急性期一定以先刺血为主,预防进一步发展,久病不愈的,几年以上也先放血。
急性期刺血后当时针刺健侧,合谷,曲池,丝足空,足三里,风池。
微通法治疗:
主穴:风池,翳风,阳白,下关,迎香,颊车,地仓,合谷,足三里。
配穴:抬眉不行加鱼腰,本神,头维,悬里。露睛加攒竹,鱼腰和睛明;人中沟斜加水沟,口歪加承浆,味觉消失舍麻加廉泉,风寒袭络加灸翳风,风热袭罗加大椎刺血。
诊断:
1. 起病突然,春秋为多,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、耳内、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。
2.一侧面部板滞、麻木、流泪、额纹消失,鼻唇沟变浅,眼不能闭合,口角向健侧牵拉。
3.一侧不能作闭眼、鼓腮、露齿等动作。
4.肌电图可变现为异常。
针刺治疗:
取手足阳明经为主,足太阳经穴为辅,面瘫早期针数宜少、宜浅、宜精,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,初期宜补,后期宜泻,加用悬灸。
主穴:地仓、颊车、合谷、阳白、四百、抬眉差加攒竹,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,人中歪斜加水沟,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。
隔姜灸:姜片厚约2-3mm刺数眼,上置艾栓,三到五壮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
护理
1.避风,必要时可以戴口罩、眼罩防护.
2.因眼睑闭合不全,灰尘容易侵入,每天点眼药水2-3次.
3.严格忌口,禁食酸辣食物,避免凉水洗脸。
康复
时间从发病10天到20天。方法:
1.对镜做皱额、蹙眉、闭眼、吹口哨、示齿等运动,训练时要按体操节奏进行,每日2-3次。
2.自我按摩,因面肌薄,用力宜轻柔、适度、持续、稳重,早晚各一次。
评论